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大家谈】朱建锋:交叉融合 培育优势 聚力实现重点学科转型升级

2025年01月13日 08:43 文、图/材料学院 点击:[]

编者按:2024年初,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聚力实施“学科内涵蓄势行动”,牢牢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努力构建并形成“基础学科新学院、特色学科新方向、数字信息智能新产业交叉学科新集群、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轻工行业、‘一带一路’国家新根据地”的“四新”发展格局。一年来,各学科聚焦内涵、奋楫扬帆,在“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蓄势前行。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学校新闻办公室记者对话各学院院长,设立【学科建设大家谈】新闻栏目,以访谈形式盘点个人及学院代表性学术成果,厘清本学科发展思路,谋划学院未来发展新路径。

记者:朱院长,作为陕西省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请您谈谈近年来在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方面开展的研究项目和代表性科研成果。

朱建锋:2018年,校庆60周年之际,学校加入了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成为服务我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一股重要力量。由此,我校文物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步入“快车道”。在学校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校内优势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和校外文博单位资源协同,我们相继获批了陕西省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地下文物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地下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留学基金委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平台和项目。依托这些平台,承担了“陶瓷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文物健康评估方法体系构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56项,研发的新材料解决了秦俑等50余处文物发掘现场脆弱文物的提取难题,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唐李倕公主头冠”等珍贵文物修复展示,古陶瓷装饰技术古为今用丰富了陶瓷制品艺术效果,已在陶瓷行业龙头企业“蒙娜丽莎”等12家陶瓷企业推广应用。破解了文物健康评价、应急保护、价值挖掘等一系列重大难题。

团队在湖南鸡叫城遗址进行出土文物健康评价

团队在兵马俑二号坑进行脆弱文物现场保护

记者:今年我校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请您谈谈我校能顺利获批该专博点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另外,请您从培育学科高峰”“厚原角度出发,谈谈这一专博点的人才培养计划。

朱建锋:材料与化工是轻工业发展的基石。轻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0%,出口总额的27%,加强轻工科技创新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服务陕西新材料与现代化工支柱产业、培育发展轻工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向轻工领域的材料与化工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北地区尚处空白。我校轻工历史积淀深厚,学科交叉优势明显,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位列最新一轮学科评估A-、B+和B档,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ESI全球排名均居前3‰;形成了立足轻工、超越轻工的轻化工程(造纸、皮革)、材料工程(陶瓷、玻璃)、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学科群。近5年,瞄准轻工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发挥学科优势,形成了知识产权创造、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链,服务轻工企业科技创新。这些都为我校顺利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西部、面向轻工、服务全国,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工程研究攻关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工程领导能力的材料与化工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能够解决轻化工程(造纸、皮革),材料工程(陶瓷、玻璃)和化学工程(精细化工)领域国家重大战略及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目标是面向轻工行业材料与化工重大需求,充分发挥轻工优势,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师资队伍强基、科学研究赋能、社会服务增效,将本申请点建成为轻工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高地。

未来几年,我们将大力传承弘扬我校“三创两迁”大学精神,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发挥全国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示范作用,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党建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全过程,实现党建与科研双融双促。持续推进“共担思政教育、共建导师团队、共克科技难关、共创教学资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优化校内导师遴选和企业导师聘任;依托陕西省“校招共用”引才计划,强化企业导师队伍建设;推进行业企业专家开展案例教学,丰富教学案例库;校企联合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工科课程;建设好“未来轻工”产教融合基地,深度融入新材料陕西实验室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皮革、高性能纸基材料、绿色建陶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推动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互促交融。

记者:材料学院是我校老牌特色专业,在当前国家材料科学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请您谈谈学院当前该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前提下抓住时代发展机遇?

朱建锋:材料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雄厚、育人成果最丰硕、科研创新最活跃的学院之一。在当前我国从材料大国走向材料强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宏观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同时陕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推进,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将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推进科研团队建设。以现有学科特色为基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陕西地方发展需求,凝练和整合现有学科方向,未来五年重点发展“高性能硅酸盐工程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能源与环境材料”、“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等4个学科方向。加强团队建设,按团队发展与科研方向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强化团队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陕西新型六大支柱产业群,34条重点产业链,依托秦创原省级创新总平台,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通过开展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与创新,为陕西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积极为教师在科研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和平台,进一步落实学校“一院一市”“一院一区”校地合作机制,鼓励教师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在重大项目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三是抓好“引、育、培”环节,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更加精准地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主动与海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系,畅通人才引进途径;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要求学院所有青年教师进入教学科研团队;积极鼓励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博士后研究、访学,深入大型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教学科研综合能力。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能力。鼓励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积极主办并参与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进一步提高我院的知名度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记者:2022年9月,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请您梳理总结一下学院两年多来在文物保护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我校“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经完成硬件建设及设备采购,请您谈谈后期对该实验室的建设和利用计划?

朱建锋:文保学院成立,特别是“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培育建设以来,学校把文物工作作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区”给予重点支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方面,“古陶瓷(器)科学认知与传承利用”获批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立项并顺利结项,《揭秘文物材料》通识课获批省级特色线上课程,“文物医生”和“寻窟拾遗”团队获得“挑战杯”国家级特等奖等国家和省级以上奖励14项,持续5年赴文博单位和考古工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团中央和团省委表彰,团队荣获我省第21届五四青年奖章集体提名奖。

团队获第21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提名奖

科学研究方面,依托我校陶瓷、纸张、皮革等优势学科,聚焦国家文物保护重大需求,在文物信息提取、健康评价、保护材料与技术研发、价值挖掘与传承利用四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Heritage Science等文物类期刊发表SCI论文72篇,授权专利27件。特别是新增3000平米的实验室面积用于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建成了国内首家地下文物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平台用于文物发掘前后的劣变及保护研究,为我省乃至全国的考古现场保护提供经验支撑。

地下文物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平台

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目前与秦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院等国内13家文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文博单位技术骨干学历提升等工作,举办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会议,邀请10位院士和行业专家来校对文物学科建设建言献策,并与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学生培养和项目攻关,显著提升了我校文保工作的国内外影响力。

我校承办“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

“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获批是我校文物类科研平台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学校上下高度重视,对实验室物理空间扩增、领军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实验室现有研究方向明确,研究人员充足,科研仪器齐备,有能力和条件开展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实验室今后还需引进文物系统知名专家和青年博士10-15名进行进一步补强,优化学术梯队,同时尽快完善地下文物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平台的功能和硬件条件,利用该平台与文博单位共同开展考古现场文物应急保护和现场保护材料劣化机理研究等国内外文物工作的瓶颈难题,产出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加快推进成果落地转化,为我国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陕科大力量!


下一条:材料学院开展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面对面辅导